有些人想到與自己流著相同血脈的親人時,心中卻有五味雜陳的感覺,因為血緣關係與我們密不可分,但是當這份關係由愛與傷交織而生,我們又該如何從中脫困,在保有自己的同時也維持良好關係呢?在此,我融合許多類似情境的案例,編纂創作出以下的個案故事(如有雷同純屬意外和巧合),希望能用輕鬆而有感的方式,讓大家體驗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接納對父母不完美的失落,溫柔包容世代隔閡
這是一位40歲左右的女性個案。第一次與她碰面時,我聽見她充滿自信和笑容的打招呼聲,聽見她大步且迫不及待地走進晤談室。不過,通常初次見面的個案不會是這種面貌的,她究竟隱藏著什麼事呢?
待她坐定後,我一如往常簡短說明諮商的注意事項、保密原則及例外等等,從她的回應聽來,我感覺到她的快樂氣息正一點一滴慢慢消融,甚至等我一說完後,她就再也忍不住,「哇」的一聲大哭起來,一邊流著淚一邊說道:「看著妳(芯儀)、看著晤談室、聽妳說那些話,我得承認我真的生病了。我一直以來本性樂觀、是職場和家庭的開心果、有層出不窮的鬼點子,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這幾個月,我發現在外面我依然可以演出嘻嘻哈哈的樣子,可是一關上房門、回到一個人的房間的剎那,我就整個臉垮下來,連哭、笑和說話都做不到。」
「其中最讓我糾結的情緒是關於媽媽,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因為我是單親家庭長大,從小看到媽媽辛苦地付出,所以我總是竭盡所能討好媽媽,我會竄改成績為了讓媽媽開心、偷東西滿足媽媽的需求,在生日時用惡勢力要全班給媽媽寫卡片,畢業後我也順著媽媽的安排考上教甄,當了幼兒園老師。」
從上述作為可以感覺到個案是多麼希望能幫媽媽分憂解勞,但是,隨著她工作時間拉長,她發現自己真的很不適合教師工作,而且只有當她在演布偶戲給小朋友看的時候,是她最快樂的時刻。
因此個案開始發現自己喜歡演戲、想當演員,甚至夢想當脫口秀主持人,於是她開始投資自己上演員訓練班、試鏡、簽合約當臨演等等。起初個案的媽媽不把這些當一回事,但當她成立自媒體、分享更多youtube影片,讓更多人看到她之後,媽媽發現她是玩真的!便開始不停潑她冷水,說道:「演戲賺不到任何錢、不能餬口,戲子都是不乾淨的人,回頭是岸吧!」這一席話著實讓她感到傷心,覺得媽媽不支持就算了,怎麼還會用如此古板的態度指責、謾罵、懷疑她的夢想呢?這一次,她不想再妥協地順從媽媽,想要順從內心嚮往,實踐夢想!況且,媽媽到現在連手機都不會用,時常被詐騙,憑什麼教訓她!後來兩人見面時,氣氛劍拔弩張,時常在衝突、互相指責,這煩悶的情緒也蔓延到整個生活中。
聽完故事後,我對個案說:「聽起來你非常需要得到媽媽的認可。」
個案:「當然!怎麼會有人不希望呢?每個人都想要阿!」
我:「可是你知道嗎?『需要』跟『希望』是不同的,你是希望還是需要得到?」
以子女的姿態,用父母的心態
在這個案例中,以女兒的姿態與母親相處不難,在意媽媽的感受情緒、多體諒、少要求、不控制;難的是用媽媽的心態。在家族治療裡都會說:小孩不要坐媽媽的位置,不要負擔媽媽應該承擔的事情,如果為了保護媽媽,而幫媽媽承擔應該處理問題的責任和能力(幫媽媽解決問題),其實反而是剝奪媽媽成長的機會!用媽媽的心態其實指的是「心裡的感覺」。
從小我們就認為父母是天和地,自然就希望得到父母的讚美,唯有父母願意認同我們時,我們也更認可自己的價值,因此就養成跟父母討愛、討拍、討抱的天性!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甚至長得比父母還大了,心理成熟度可能比父母還有力量,我們知道自己想走什麼路、做什麼選擇、承擔什麼責任,而父母卻不一定明白,就好像他們是三年級學生,而我們是五年級,甚至是六年級學生了,此時,用媽媽的心態,也就是將自己看成是比較成熟的個體,來看待這位沒那麼成熟的小孩(父母),我們才能夠溫柔包容他現在的狀況。
「用媽媽的心態」說的簡單做起來難,需要不停地反思與修煉。阻礙我們的使用媽媽的心態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很難接納對父母的失望。其實每個人都希望父母是完美的,總會對父母有很多想像,認為父母可以解決所有難題,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長大了、而父母變老、變古板,甚至變得容易被詐騙,寧可聽信別人花言巧語卻不肯聽自己說,那種無助無望、失落、不被信任的感覺真的很難受。
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有時候就是需要別人的幫助、就是跟不上新觀念,我們必須得接納失落,才有辦法承認有時真的不能跟父母討愛,我們必須在心裡面長大,才能用溫柔包容的心態看待父母。如果我們能從父母身上得到支持、肯定和接納,當然非常好,也記得用媽媽的心態來享受,因為其實長大後,我們討愛的對象不應該再是我們的父母,而可以從同溫層、師長、同事身上得到。甚至最健康的方式,就是從自己身上得到,當我們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用最適合的方式支持、肯定、接納自己時,才是一個人真正札實的自信。
聽完以上論述後,個案問我:「在我的情境中,要怎麼做才是做女兒的姿態,但用媽媽的心態?」
我:「其實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你。但是如果我媽媽是我不能改變的,我不會跟她辯解、爭論和吵架來證明她是錯的,因為那其實也只是再次說明—我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同。反而,我可能會對媽媽說我有在找工作,承認她的考量有道理。說這些話是為了溫柔包容媽媽的狀況,因為我知道她根本管不到我,如果這樣做能讓她比較開心、放心,我又會損失什麼呢?」隨後,個案破涕為笑,扮著鬼臉對我說:「看來我都做反了,我一直用做女兒的心態、做媽媽的姿態來對我媽媽啦!」
以成熟大人的心態及面貌享受親子的愛
也許聽起來有些理想化,但確實是個必須修煉的議題!不僅適用於母女關係,也適用於母子、父女、父子關係。心理學提到「分離個體化」就是要逐漸長大成人,我們可以享受小女孩、小女兒被愛被肯定的感覺,但是也不要忘記用成人的心態及樣貌對待父母,這是才是經營關係的最好方式及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