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基金會 朱芯儀諮商心理師
「我怎麼會這麼倒楣遇到這樣的婆婆呢?」身為媳婦的靜兒跟姊妹淘們抱怨著。
「從我五年前嫁進了她們家之後,我婆婆就一直對我嫌東嫌西的,不是說我對家人不夠照顧,就是挑剔我煮的菜沒有一樣能吃,他有想過我還要上班,還有那麼多事要處理,還要面對那麼多壓力嗎? 婆婆就是把我當成一個外人防著,我會偷她什麼東西嗎?」
婆婆一人躺在空蕩蕩的雙人床上準備睡個午覺,但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 她默默的留下了眼淚,又氣又惱的想:
「怎麼這個媳婦這麼不聽話,叫她做什麼都還要看她臉色,我這樣也錯了嗎?而且我千辛萬苦養大的兒子居然還處處維護著她,說靜兒要上班很忙之類的,我真是越想越氣,越想越不甘心啊!」
兒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才剛脫下鞋子準備進房去,就撇見了兩個臉色鐵青的女人,他無奈的想:「她們真的很煩耶! 夾在中間的我怎麼做都不是,乾脆不要回家,眼不見為淨好了!」
從古到今,婆媳問題既難解又無法避免,你是否正陷於這樣的困境中呢? 就讓我們一同來關心,為何婆婆與媳婦之間會有衝突呢? 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 站在媳婦、婆婆和兒子的不同立場上又能如何化解婆媳衝突呢?
<為什麼會有婆媳問題>
是不是婆婆或媳婦之間必然有一人是錯的才會導至這樣的問題發生? 還是都是女人的戰爭,跟男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最深層的原因出在於中華文化的社會價值觀–男尊女卑、長幼有序,年青的媳婦嫁到夫家後,對於輩份高、年長的婆婆,不論是對無生養與血緣關係的婆婆要當成親生母親般服侍、被當成外人防範的負面感受、在家務操持和照護上爭奪當家的權力等等,媳婦似乎只有隱忍與服從的份。且家中的男性成員對於婆媳問題多以事不關己與無可奈何視之,認為這是兩個女人情緒化的爭端,使媳婦在「家醜不可外揚」的家庭和諧假像下更是有苦難言。
然而,現今的婆媳問題卻日益複雜,原因乃出於社會的變遷使得家庭結構和個人價值觀有了大幅度的轉變,家庭不再是媳婦出嫁後的唯一容身之所,似乎掌有資源與經濟能力的就是優勢,使婆媳關係陷於傳統和現代價值觀的拉扯中。婆婆一方面依賴子媳而無法放手,一方面又想成全下一代獨立;媳婦一方面想追求自我,一方面又因傳統角色對婆婆產生愧疚,使得婆媳關係因每個家庭狀況的不同而有著權力的消長與變化。
<如何化解婆媳衝突>
基本上,婆媳問題是不容易被「解決」的,因為婆婆與媳婦之間有著太多複雜糾葛又矛盾的情感、內化的社會家庭價值觀有極大差異、不同處理生活細節的習慣,也有著因世代、角色、立場而產生的不同觀點,沒有誰對誰錯,沒有人該為此負全部的責任,更沒有誰輸誰贏。
我們所能做的,是盡可能去「轉化」這樣的婆媳關係,不是企圖判斷是非曲直,而是盡可能去創造正向的婆媳經驗,當兩人的關係由競爭逐漸趨向和諧共存時,生活中的瑣碎、觀念的差距、習慣的不同才不會造成關係的傷害,而是一次更加了解彼此的機會。
要如何才能創造正向經驗來「轉化」婆媳關係呢? 以下提供四點處方供大家參考:
1、破除唯有「情同母女」才是良好婆媳關係的迷思:
許多研究階推崇,良好的婆媳關係是情同母女的,婆婆將媳婦視為己出,媳婦也將婆婆當做親生媽媽般的對待,但是,這樣的關係不僅可遇而不可求,更是對婆媳關係過高的期待,造成雙方情感上不必要的痛楚。因應社會變遷與女性的自主性,需要打破「情同母女」的迷思,邁向更多元婆媳關係和諧方式的可能,像是婆媳雙方平常各有各自的生活領域,以互相尊重與各自獨立為主要原則,也對誰在何時擁有較高權力有所共識就是另一種合諧的婆媳關係。
2、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衝突處理原則:
在衝突產生時,人往往帶著許多負向的情緒,即使對方說的再有理也聽不進去,而在婆媳衝突中更是如此。 我們常聽人說要「順從」,其實「順」和「從」是分開來看的,「順」就是讓對方覺得我們了解、在意、尊重他的感受, 而「從」則是行為上的遵從,故對於婆媳關係的化解上,不一定凡
事要「從」,但要讓對方感覺到「順」是很重要且關鍵的。
3、以尊重看待社會變遷與彼此差異:
對於婆婆來說,如何想的開,不默守成規,體悟和媳婦都是女人,接受現代媳婦並不像之前那樣辛苦操勞的事實,更破除媳婦熬成婆的心態,盡可能不將當時自己為人媳婦的痛苦加諸在媳婦身上。對於媳婦來說,要用心對於婆婆的價值觀和行事作風加以了解和諒解,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不爭強好勝,不斤斤計較,懂得設身處地為婆婆想,表現體貼關懷之意,對於婆婆對自己的好心存感激並將之表達出來。
4、彰顯兒子橋樑與潤滑劑的重要角色:
兒子必須體認婆媳問題並非單純是兩個女子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的肥皂劇戲碼,而是婆-子(夫)-媳三人錯綜複雜互動的結果,所以兒子自然應勇於承擔,也占有化解婆媳衝突的重要角色。
所謂的橋樑是明白自己是婆婆含辛茹苦與一生的寄望,也是媳婦親密的生命伙伴,雙方對自己的情感是不容質疑也無法取代與瓜分的,故必須在溝通之間,使婆媳雙方都能免於被忽略、不安全、不公平的擔心恐懼,使得兒子不僅不是婆媳相爭的角力舞台,更可因為放下情緒使婆媳能理性看待彼此的差異; 而所謂的潤滑劑,並不是當下就為她所抱怨的另一方辯解,那只會讓婆婆感到「有了媳婦就忘了娘」,或是讓媳婦感到「你是個媽寶的不悅」,而是將彼此曾說過對對方的一點認同、一點肯定、一點讚賞都謹記於心,找機會讓彼此知道對方的善意,像是「靜兒說媽這道菜燒的很好吃耶!」或是「媽說這多虧有妳幫她忙」等等,增加彼此正向的經驗。
要使婆媳過招的老戲碼在家庭舞台上減少上演,婆、子、媳缺一不可,婆媳之間雖無血緣上的家人關係,卻可以透過後天的經營、調整和溝通真正成為互為家人的重要角色,使雙方不只有對家庭的責任,更能互相親密且信任,而無論是婆婆、媳婦還是兒子的你,願意是那個勇敢踏出第一步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