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是個脾氣好又善解人意的女生,每一個人都喜歡與她相處,在她身旁不時圍繞著許多姊妹淘們。
大多數的時候,小美覺得有這一群姊妹淘們與她相伴,互相分享心事、同仇敵慨的罵討厭的人、逛街又閒話家常,這種感覺真是好啊! 但是,有時,小美也覺得自己快受不了了,這些姊妹淘們不論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都會找她訴苦,像是這個禮拜,先是小芬哭哭啼啼的懷疑老公是否變心有小三了,再來是麗麗生氣的抱怨小孩怎麼教都教不會,居然這次考試又考了五十分,之後又是小紅被老板誤會而委屈的在電話那頭訴苦……。
小美接收到了大家的負面情緒,自己的心情也變得低落,提不起精神來好好工作,晚上在睡夢中還不斷的重演這些內容,甚至開始害怕聽到電話鈴又鈴鈴鈴的響起了。 她心裡好難受:「我怎麼變成別人的情緒垃圾筒了呢? 這個垃圾筒已經滿出來了啊!」
耳朵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生理構造,當我們不想看時可以閉上眼精,不想說時可以摀住嘴巴,不想聞時可以捏著鼻子; 但是,耳朵呢? 當我們不想聽的時候,耳朵卻是關不起來,毫無抵抗能力的! 於是從呱呱落地的那刻起,耳朵就成為我們與萬千世界間,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接收器; 然而,正因為我們接收的聲音太頻繁了,我們更該學習當一個聰明的聽眾,尤其當別人與我們分享內心的苦痛或抱怨時,我們不想當個情緒垃圾筒,但要如何又願意傾聽又能保護自己呢? 以下我提出三招以供大家參考。
<傾聽自己>
我們常常只顧著傾聽別人,但其實傾聽自己也同樣是一門值得細細體會的大學問!
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也有類似小美這樣的煩惱呢? 人與人的溝通就是在「環境」中「自己」和「他人」的互動,
在某一個心理學的學派裡,將人與人的溝通畫分成五個類型,用以上三個面向來加以解釋,分別是只顧環境考量和他人感受,卻不在意自己需求的「討好型」;在意自己感受和環境狀況,卻不顧慮他人感受的「指責型」; 只顧現實環境中的種種考量,而不理會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超理智型」; 環境、自己和他人都不管,只顧著遇到壓力就想換主題逃避的「打叉型」; 最後是能在環境的脈絡下,既顧慮他人感受,又能兼顧自己感受的「一致型」。
發現了嗎? 似乎第一種類型「討好型」常常是我們今天所談論的主角人物,他們經常會為了客氣,隱藏真心,為了面子,委屈真意,如果這是對方所想要的,忍耐一下自己的需要又如何呢? 的確,這樣的人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他人的情緒垃圾筒,別人倒的很爽快,雖然感覺自己已然無法承受,卻還是拼命的聽,想要讓對方好過些。
如果你也是偏向討好型的人,那就要邀請你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了,你為何會如此希望周遭的人都快樂? 為何如此想取悅每一個人? 為何寧願委屈自己來承載不必要的負擔,也很難開口說no呢? 我相信原因有許多可能,也不一定當覺察自己為何如此後就願意嘗試改變,但不管你是否還願意當個情緒垃圾筒,最重要的是,請你在傾聽別人之時,也別忽略了傾聽自己的聲音哦!
<安慰的藝術>
我們常渴望透過這樣的傾聽來緩合對方感受到的苦痛,那就是「安慰」,但要怎麼安慰才是既有幫助對方的可能,又不會把自己陷於更難受的境地裡呢?
當面對一個正在傾訴心中委屈及傷心的人,我們常有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遞上衛生紙」,再加上說些「不要難過不要哭」、「別想太多,事情總會過去的」、「你應該覺得慶幸的,好險你現在就離開了他」…之類的話; 但是,這樣的安慰其實並沒有幫助,卻只是在突顯我們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已,因為無法承受悲傷,我們叫他擦掉眼淚不要哭;因為想不出要如何解決,所以叫他別想太多;因為不知還能如何陪伴他,只好強迫他扭轉自己本來的情緒。 看起來我們的確好像有做出一些「安慰」的動作,但這些動作卻加深了我們自己的無助,在傾聽時更覺得坐立難安的不自在,更陷於他的情緒中久久無法抽離。
其實,真正最安慰人的,不是教悔、不是勸勉、不是建議,而是「同理」的傾聽,人們有權利保有他真正的感覺,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急著給幫忙、不要強迫他們換個角度看,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就只是給予空間去做他自己,而此時,你會發現,離開此情境的你,也才更有力量做回你自己。
<提供實用資源>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於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所以你不需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相關的資源供他參考,像是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等等。
如果你評估,這位朋友的心理困擾需要專業心理師的協助,有兩個非常好用的資源是可以幫的上忙的,一為諮商心理師公會網站上的「民眾專區」,提供了非常多尋求心理專業服務的管道; 另一則是電話直撥1980,或是預約免費的面談服務,與受過專業心理輔導訓練的張老師談話,都是你可以為朋友引進的有利資源哦!
優質的人際互動是建立於傾聽之上的,一個願意聽和一個喜歡說的人相比,前者的人緣通常比後者好的多,因為人在被傾聽時會有被接納與被重視的感受,而叨叨說不停的人,自顧說的開心卻加深了別人的痛苦。 所以,傾聽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但請記住,我們要「當朋友不當英雄」,你不必一定要讓他好過或幫他解決問題,只要允許他當他自己,也允許我們當我們自己,相互扶持走過人生路上必經的高低起伏吧!
#心理韌性